與印刷業榮枯有關的是紙張進口稅率問題,很多人會認為自1960年代之后,臺灣紙張便以國產非涂布紙和涂布紙為重要供貨來源,到1990年代中期,進口紙張才有比較明顯的成長現象,為何會涉及關稅問題呢?這要談及紙業和印刷業在規模上兩者存有完全不相對稱的狀況,只要四、五家最大型造紙業,就占全體紙張生產量70%,剩下兩、三百家是小型紙業,而
北京印刷廠家從第一名數到第一百名,總的生產金額也占不到60%,而且他們又常被造紙業給于優惠待遇而各個擊破!根本不會出聲反對。當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,永豐余紙業研發的涂布紙雖有一定水平但不算太成功,就建請政府將紙張進口稅提高到30%左右,以保護國產造紙業,因此日本涂布紙就從全面占有市場退到只占極少數,后來運用國會、財經力量使政府修訂紙張進口禁令,從此臺灣紙張比國際貴50%左右。后來禁令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涂布紙45%、非涂布紙40%的高關稅障礙,如果以實際計算關稅要乘以1.2的起岸基數(平衡國內市價和進口價差),則紙張關稅分別升高為涂布紙54%及非涂布紙48%,加上3%港工捐(以前未加入WTO進口貨抽港工捐、出口貨不附捐?,F在改以低百分比進、出口平等抽取),所以涂布紙必須課57%的稅、非涂布紙課51%的稅。當時政府把紙張關稅高懸在半空的百分比,形成有稅項之名而無實質稅收之狀況。反之當時臺灣的涂布紙每磅(0.4536千克)要價臺幣22~24元,國際最高等級才有這么高價,而臺灣涂布紙外銷時,國際同等級B+到A-涂布紙,卻只有14~15元之譜,這個落差正好是反應出57%關稅障礙的稅額,說明白一點是政府讓臺灣的出版業、印刷業、包裝業到廣大民生消費,長年多負擔57%的關稅障礙稅則,讓所有的利益都進了造紙大亨的荷包里,如果不信,在1980年代臺灣最大紙業公司,其生產值排名位全國第十八名,而在全國十大納稅人之中,該公司重要成員占了三名,可見利潤之高不言而喻。到今天臺灣涂布紙價格就如同二十五年前、三十年的外銷價,每磅不到14元,以今天紙漿、能源、人力、配料、土地、運輸等都高漲的情況下,更能證明昔日紙業暴利,使當時臺灣印刷業失去外銷市場建立商機,連帶出版業和紙品外銷營運也很難出好成績,而無大型印刷企業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