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碼印刷實現的“按需”,為出版企業擴大選題范圍、豐富品種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,也為原有的版權資產重新面世提供了可能,讓“長尾效應”真的變成經濟效益。出版企業有條件將產品的多樣性和個性化作為競爭力的一部分,提升傳統紙本圖書的附加價值。
我們必須承認的是,現階段還不是所有出版企業都能認識到這些。我們遇到的問題還大多是一個印張多少錢?和傳統膠印的成本平衡在多少印數?印刷精度能達到多少錢?賬期能給多長時間?能自己帶紙嗎?等答完這一系列問題,得出“電腦不如算盤”的結論就不足為怪了。這讓我們認識到,一定要引起出版企業更多層級的了解和關注才能真正走上“按需”之路。
對于圖書發行來講,按需印刷可以將實體書店的庫存全部轉化為營業面積,可以創意出多種個性化營銷方法,可以利用網絡和數據庫技術使書店的存書規模無限擴大,使實體書店也能游走于“云端”。
按需印刷好像就是為網絡圖書銷售而生的,但我們經常津津樂道的亞馬遜模式在國內好像還未引起多大的反響。現在各大“電商”們的消息不絕于耳,但都是忙于滿世界找倉庫,高薪聘請快遞員,大打白刃價格戰等。出版業的編、印、發三個產業好像都還在各忙各的,活得都挺累。
要促成出版業格局真正的轉變,除了印刷人奔走疾呼外,特別需要出版業界的有識之士能夠將這個產業的上下游串聯起來,整合起來,至少去加深理解,推進溝通和合作。數碼印刷推動整個出版產業鏈的變化是有難度的,任何的創新和變革都要經歷坎坷,付出代價。這是一場持久戰,既不能速勝,也不能速亡。